不想錯過成長? 訂閱《不只是財務長》週報
5 個步驟拆解高效溝通術,讓誤會減少 80%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10 月 05 日
前言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,在職場上已經很努力表達,卻怎麼說對方還是聽不懂?
過去幾年,我在專案會議、跨部門協作裡,反覆踩過無數的溝通地雷。
每一次誤會、每一次卡關,都逼著我去找更實用的方法來解決。
我把這些經驗整理成五步驟指南,每一步都是我自己親身實驗、反覆修正後,留下來的有效做法。
不用背誦、不用記心靈雞湯,只要學會這五個動作,溝通問題直接砍掉 80%。
你會學到怎麼「複述確認」、如何「金字塔式拆解」、怎麼做到「同理心傾聽」。
還有現場 Email 範例,會議交辦流程,全部一條龍演練。
就算你現在每天被誤會、被同事質疑,看完這份攻略,讓你聽懂對方的話,說進他的心坎裏。
不要再靠運氣等別人懂你,讓我手把手給你5 個步驟,讓你現學現用,幫助你在日常協作裡減少80%的誤會,馬上成為職場溝通高手。
複述確認:讓彼此真的聽懂
所謂複述確認,就是把對方的重點,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,「你的意思是這樣,對嗎?」、「我這樣理解沒錯吧?」
這不只是禮貌,更是減少溝通誤差的關鍵。每次專案協作、交辦會議、甚至日常溝通,如果可以做到複述確認,就可以確保你是正確理解對方的意見。
真實案例:總是有人會不懂裝懂
我經常在交辦任務後,習慣問同仁:「你了解我說的意思嗎?」 很多時候,大家出於禮貌或不好意思,總是回我「沒問題」。但等到最後交付成果,往往不是我要的那一回事。
其實,只要他們一開始願意把我的要求複述一次,雙方就能很快對齊,確保沒有人誤解指令、少走冤枉路。
可惜的是,這一步很多人總是輕輕帶過,結果一再重複一樣的錯誤。
金字塔結構:讓內容有層次、不再流水帳
不管是開會、寫Email還是做簡報,千萬別照本宣科、一條龍講到底。
最有效率的方式,就是「先說結論,再列重點,最後補上細節」。
這樣不只讓邏輯更清晰,對方也能在第一時間,抓到你想表達的核心資訊。
舉例來說,寫信時可以直接開門見山:「這封信有三個重點:第一…第二…第三…」,對方立刻就能掌握要點。
真實案例:報告沒頭沒尾沒有重點
我常遇到同仁在口頭報告時,習慣把所有細節、來龍去脈全都攤開來說。
結果講了一大串,我最後還是得追問:「所以你的重點是什麼?」
其實,只要她一開始按照金字塔結構,先把大方向說清楚,再補充細節,整個溝通效率一定會好很多。
同理心傾聽:進入對方情緒世界
溝通時,光用耳朵聽是不夠的,更要用心去感受對方的語氣、壓力和表情。
同理心傾聽可以運用「SOLER五步驟」,讓我們一一來拆解:
- Squarely:身體微微側向對方,展現你在專心聽
- Open:維持開放的姿態,雙手不要抱胸或插腰
- Lean:身體稍微向前,主動靠近對方
- Eye Contact:適度眼神交流,搭配點頭示意
- Relax:整個人放輕鬆,坐滿椅子的2/3即可
只要身體稍微前傾、雙手自然、靠近對方、保持眼神交流,整個人看起來輕鬆專注,對方自然會感受到你的同理心。
真實案例:跨部門協作與衝突
其實,最難溝通的往往不是主管,而是那些沒有權力關係、平行單位的同事。
這時,記得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,只談事情、不針對個人。
你可以主動問:「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?」
先把自己的立場放一邊,讓對方有機會釋放情緒,這樣他們也比較願意換位思考。
如果只是一味硬碰硬,或者忽略對方的情緒,溝通反而會變得更僵。
反過來,當對方真的感覺到「你有聽懂我」,本來緊張的氣氛就會慢慢軟化下來,溝通自然也更順利。
非語言溝通:眼神、手勢、肢體語言都是加分關鍵
你的表情、手勢、坐姿,甚至服裝,其實都是你溝通的一部分。
一對一溝通時,記得專注看對方的眼睛,這會讓你顯得更有自信。
如果是面對多人場合,眼神可以像蝴蝶一樣輕快地環視全場,讓每個人都感覺被照顧到。
手勢方面,建議用四指併攏、虎口微開做為中性的姿態,強調重點時,可以用手掌朝下,由內往外輕推。
另外,彼此對話時,盡量避免用「哦、嘿、啊」這種語助詞來回應,改成用簡單明確的語句,才能有效避免誤會。
真實案例:上台報告肢體要放開
在職場上,上台報告是展現能力的好機會,一定要把握。
除了內容準備外,外在表現同樣關鍵。
肢體動作該外放就要外放,千萬不要因為緊張就縮手縮腳。
大方一點站穩台上、讓身體語言自然流動,別小看這些細節,往往就是讓你脫穎而出的關鍵。
不要在 E-mail 用情緒性的字眼
在職場上,重要或敏感的事情,最好能面對面溝通。
如果不行,也建議用電話或語音聯繫。萬不得已才用 E-mail,尤其遇到有爭議或需要解釋清楚的情況,更不要只靠 E-mail 傳遞。
真實案例:情緒失控的 E-mail
有一次,我收到同事一封情緒滿滿的 Email:
這件事,你們實在造成我很大的麻煩。我每天一個人已經快忙死了,現在還要處理你委託的事情。
為了這個文件,我要去跑三個地方,開車來回至少三四小時,還要至少跑兩趟,兩天就浪費掉。
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!
這種帶有強烈情緒的訊息,不但容易讓事情變得更複雜,也可能造成誤會或關係緊張。
與其在信裡抱怨,不如直接溝通,讓雙方都能理性討論、找到解決辦法。
實戰方式
前面分享的五個技巧,能幫你在日常溝通裡立刻提升效率、減少誤會。
不過,職場溝通真正的挑戰,往往發生在那些「現場突發」、「高壓對立」或「大家都帶情緒」的時刻。
這時候,光有理論還不夠,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現場落地,把這些方法真正轉化成解方。
在我的經驗裡,碰到這種棘手狀況時,我最常用的就是「同理→方案→空間」三部曲。
每一步都有很實用的操作方式:
同理:先表達理解、接住情緒
遇到情緒激動、壓力大、對立明顯的場合,第一步不是講道理,而是接住對方的感受。
你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現在壓力很大,真的很抱歉讓你這麼為難。」
或者:「如果我是你,我也會感到很困擾。」
這不是假客氣,而是要讓對方相信你真的站在他的立場想,願意聽見他的情緒。
方案:就事論事、聚焦解決
當對方情緒被接住後,才開始進入「解決問題」的階段。
這裡要具體,不能空泛。「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分工?有沒有你覺得比較可行的做法?」
或是:「我這邊能協調哪些資源來減輕你的負擔?」
這一段,就是要一起找出可執行的方案,而不是直接下指令。
空間:給對方選擇、給時間考慮
最後,不要逼對方當場表態,要給他一點彈性和選擇權。
你可以說:「你可以再想一下,如果這樣調整你願不願意再給自己和公司一次機會?」
「這一兩天你再考慮看看,我們隨時可以再討論。」
這樣的方式,是把決定權還給對方,讓溝通不是壓力測試,而是真正產生共識。
整體來說,「同理」是溝通的起點,「方案」是一起解決問題,「空間」是留給彼此彈性的出口。這三步驟讓你在任何困難現場都能維持專業、溫度與效率。
下面我就直接舉兩個自己經歷過的場景,讓你看見這套「三部曲」在現場的具體運作方式:
【實戰應用1:財報審計危機現場】
有一年年底,大陸投資公司的財報審計突然出現變數。
因為對方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不是國際認可,依台灣法令,必須額外再找大型事務所協助查核。
負責對接的王經理因此焦頭爛額,情緒非常緊繃。
這時候,我先做到「同理」:
站在他的立場安撫情緒,直接說:「真的很不好意思,我完全可以體會您的心情。換作是我,我也會很不高興……」
然後進入「方案」階段,主動釋出善意:「這次真的不是針對你,麻煩你幫忙協調相關事宜。」
同時,我把台灣會計師突然通知法規規定,整個的討論過程完整分享給王經理,讓他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。
最後是「空間」:
我跟他說:「這件事的確很突然,您可以先評估看看,有什麼需要我配合的地方,隨時告訴我。」
過程中,王經理也坦誠地回應:「您其實不用特別跟台灣會計師生氣。我們都是想把事情處理好,很不好意思讓您這麼麻煩。」
先共感、再協助、最後尊重對方的節奏和選擇,這件棘手的審計危機最後順利化解。
【實戰應用2:主管提出離職】
面對子公司主管主動表達離職意願,第一時間不要急著分析利弊或表達自己的立場,應該先把重點放在理解對方的感受和原因。
同理
我通常會先同理他的心情:「如果我是你,我也會很無力。是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個想法?」
方案
等他說明後,再一起討論有哪些現實可調整、可以改善的方案,例如:「你覺得如果某些條件能調整,會不會比較有留下來的意願?」
空間
最後,也不要急著要對方當場決定,給他一點思考空間:「這一兩天你再考慮看看,如果我們這樣做,你會願意留下嗎?」
用這樣的溝通方式,不但保留彈性,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和專業,關係反而能更進一步。
結語
這五個技巧,不只是理論,更是我從無數實戰現場打磨出來的親身經驗。 你可以每天刻意練一個,不論是部門協作、主管溝通,還是升遷加薪、跨部門協調,你都會發現自己和多數人已經開始不一樣。
職場上,能清楚溝通的人,往往影響力更大、推動事情也更順利。 有些人光靠努力卻卡在原地,有些人說一句話就能打開關節、贏得資源,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掌握這些溝通關鍵。
有效溝通,絕對是你工作影響力和成長的真正起點。 這五個溝通動作,像五把鑰匙,能幫你打開職場上的每一道門、化解每一個難題,也會逐漸幫你建立起信任和專業形象。
你可能一開始會不太習慣,但只要願意練習、一次用好一個技巧,累積下來,你會發現—— 不僅工作更順了,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輕鬆,主管、同事、客戶都更願意主動找你討論,更多機會也自然朝你而來。
與其等別人懂你,不如主動讓自己成為那個「懂溝通」的人。 從現在開始,試著選一個場景,把今天的技巧練起來,相信你會驚喜自己帶來的改變。
想讓職場不再卡關,就從好好練習溝通開始!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