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族必看:5 個讓你在工作中持續學習的高效技巧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15 日

前言|為什麼上班族需要「持續學習力」

在職場超過 25 年,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:決定你能走多遠的,不是天分,而是你願不願意把學習放進每天的節奏裡。學習,不像考試有成績單,它更像長跑——每一步看起來普通,累積起來卻能把人帶到很遠的地方。

回想剛工作那幾年,因為不懂得學習,讓自己四處碰壁。後來,把「持續學習」當成工作的一部分,就像開電腦、回信一樣日常。這篇文章不是口號,我想把一路走來,真的有效的做法、遇過的困難與轉彎都寫出來,讓它就像自己職場打拼後的「操作手冊」。


技巧一:晨讀 40 分鐘——把黃金時段留給輸入

把早晨,留給自己

七點的辦公室還有夜裡的涼意,走廊很安靜,咖啡機的聲音格外清楚。我在座位坐下後,啟動番茄鐘,開始專注模式,把手機翻面放到抽屜。接下來的這 40 分鐘,我只做兩件事:閱讀,重點畫線。

早晨閱讀,腦子像剛清過檔案的硬碟,新的觀念特別容易進來。讀著讀著,書裡的句子會突然對上手上的專案;我會在頁邊寫下「可以用在 A 專案的評估表」,然後在我的筆記軟體裡加上一行待辦。這些連結,都是在早晨發生的。

書與書的對話

我常把一本書當作下一本書的導覽地圖。讀完總結或註釋,找到 2–3 本相關書名,排成下一段時間的清單。這種延伸閱讀讓我不必每天思考「要讀什麼」,也讓知識彼此接上。比如我從簡報設計讀到商業思維,再接到說服心理學,最後回到寫作,一圈下來,提案的結構自然更緊實。

一年後回頭看

如果你把 40 分鐘放進 250 個工作日,那就是 10,000 分鐘。實際的感受是:會議裡你更能抓到主線,寫信更快抓到重點,提問更精準——因為腦中多了可調用的「案例庫」。這些不是某一天爆發出來,而是每天 40 分鐘慢慢堆砌起來的。


技巧二:建構自己的第二大腦——把記憶交給系統,把思考留給自己

一個真實場景

兩個月前結束的專案,老板臨時來電:「我們想回到第三次會議討論的版本,能把當時的決策理由、評估表再寄一次嗎?」。

若靠記憶,我多半只記得大方向。這時,我打開 Logseq,搜尋專案的關鍵字,相關的郵件重點、會議紀要、電話重點、當時被否決的方案都排好等我。五分鐘後,我把整理過的連結與重點寄出。掛上電話,我鬆了口氣——不是因為我記得,而是因為我「查得到」。

三種工具,三種角色

  • Logseq|工作日誌與議題追蹤:同一主題集中一頁,不分來源。你只需要問自己:「這件事屬於哪個主題?」而不是「它來自哪封信」。
  • Notion|專案資料庫:把專案拆成任務、時程、狀態與負責人,彼此關聯。當你同時負責三個專案,它就是你的雷達與儀表板。
  • Obsidian|日末複盤:用模板記下今天的關鍵一幕、卡關點與下一步。它不是要你寫長文,而是留下一個可以被搜尋的「決策足跡」。

從「找資料」到「想清楚」

第二大腦最迷人的地方,是它降低了「找東西」的成本,釋放出「想清楚」的時間。當我不用再翻遍信箱找附件,就更有餘裕去思考:當時為什麼這樣決定?今天若再來一次,我會怎麼調整?這些追問,讓專案不是只做完,而是留下完整的思考軌跡。


技巧三:線上課程——把學到的,放進下一個工作場景

先有問題,再找課程

我報名課程的原則很簡單:手上一定要有一道真實問題。比如,我得要在 15 分鐘內向主管介紹投資簡報,以前我會把重點塞滿投影片,結果超時又沒人記得內容。這次,我是帶著「如何在 15 分鐘內講清楚價值」的問題去學習簡報課。

課程裡教的不只是版面,而是從受眾出發的故事線:先釐清對方真正在乎什麼,再決定內容順序。回到工作,我把投影片從 30 頁刪到 15 頁,每一頁只留一個訊息點,結尾加上一張「下一步怎麼做」。會後,主管們問的問題會更聚焦,決策也快了一點。這一點點的快,對團隊來說,就是省下幾次來回的溝通成本。

AI 時代的學習方式

這兩年多了 AI 工具的輔助,學習的方式也改變了。我會用它幫忙把雜亂的想法整理成提綱,或請它擬出三個替代標題,再挑一個最合適的。它不是替代,而是讓我從草稿跳到第二版更快。

至於怎麼選課?我看三件事:課程是否有作業、講師是否願意給回饋、是否有社群能互相討論。因為真正讓人進步的,往往是交出去的那份作業。

付費,是對自己的承諾

我很相信「花錢買承諾」這件事。當你為一門課付了費,你會更願意擠出時間完成作業、在社群提問、把成果交出去。學習就像健身,卡在門口的不是動作,而是踏進去的那一步。


技巧四:共學互動——在別人的問題裡,看見自己的盲點

53 歲的自己與 33 歲的同學

2023 年 4 月,我加入一個為期 40 天的 Notion 線上訓練營。兩百多位學員平均年齡三十出頭,我當時 53 歲,第一天上線有點不自在。可是一週後,這份不自在消失了——因為我們都在為同一件事煩惱:如何把資訊整理得能用。

每天晚上都有直播與實作作業。有人分享他用資料庫管理客訴,有人展示團隊維運儀表板。我把自己的工作流程也攤在檯面上,請大家提出看法。那四十天,我不只學會 Notion,更重要的是學會「公開自己的半成品」。當你願意在還不完美的時候就分享,你會收到比想像多得多的幫助。先完成,再完美。

從提問者到分享者

一開始我只會在群組裡問:「我想讓任務自動帶出相關文件,該怎麼連結?」很快就有學長姐示範做法。做著做著,我開始回覆別人的問題;原來我卡過的地方,正好是別人的現在進行式。學習在這裡變成一個飛輪:提問 → 嘗試 → 分享 → 再被修正。久了,你會發現自己,已經站到能教人的位置。

透過網狀學習,讓知識活用

在Notion訓練營的主辦方-雷蒙和柚子夫婦,努力打造了一個網狀的學習平台,讓這些喜歡學習、熱愛學習的人,互相分享相互學習,營造出一個向上學習的空間,也成為我向大家取經學習的地方。


技巧五:讀書會+專題分享——讓知識有節奏地回到生活

讀書會帶來的「眼界感」

我參加的讀書會每兩週一次。最迷人的不是一本書被「講完」了,而是你在一個小時內,看見一個作者如何看世界。比如談時間管理的書,有人用自律角度解讀,有人從能量管理切入,我則在旁邊想:這能不能用在我和同事的會議節奏上?讀書會,讓我保有一種眼界感——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的解法。

專題分享,快速試水溫

社群裡常有各種分享會:複盤、時間管理、知識工作流。我習慣帶著一個「我想搞懂的點」去聽,像是「如何在 10 分鐘內做出每日複盤」。如果一小時後,我能帶走一個能立刻使用的小技巧,那就值得。

從聽到教,記憶才會扎根

為了避免「聽完就散」,我把每次學到的內容轉成三種產出:一段 100–150 字的重點摘要、一張流程圖或清單、一個下週可以嘗試的行動。等到累積到一定數量,我會挑幾個做成短講,分享給同事或社群。

講的過程你會發現:真正卡住的不是知識,而是你怎麼把它說清楚。當你能教出去,等於再學一次。


結語|讓學習變成生活的背景音

這 5 個技巧沒有華麗的儀式感,它們就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:早晨的 40 分鐘、把訊息放進第二大腦、為一個真實問題去上課、在社群裡把半成品攤開、用讀書會維持節奏。它們看起來平常,但長期下來,會讓你在關鍵時刻更穩、更快。

如果你準備開始,不必一次把全部做滿。
今晚早一點睡,明天早上,給自己 40 分鐘,不用拍照打卡,也不用公告世界。讀完在紙邊寫下一句話:「我今天學到什麼、要在哪裡用?」把這句話放進你的系統。從這裡開始,你的成長循環就正式啟動了。

個人頭像照片
alexiscpa@gmail.com
文章: 30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本文目錄